-----头部结束------------------

财经精粹ft中文网 - 全球财经精粹

2025-01-25 06:23:20

  如何通过广州新闻发布会来看广州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罗昕介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团队对于2020年至2021年期间的417场广州新闻发布会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总结广州新闻发布会具有反应迅速、发动广泛、专业规范、科学权威、紧接地气、引导有力等特点。“广州新闻发布会已成为广州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和窗口。”

  此外,段淳林强调要提升国际传播研究的战略思维能力,做好重大事件的传播规划,以年度为单位进行战略构建,例如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等“大事件”作为国际传播形象的制高点。

  林帝浣建议,可以将卡牌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疗愈的一种方式,通过相应的漫画让青少年对抗抑郁、对抗焦虑和压力。这种方式同样也可以流行,让大湾区的青少年,乃至全国、甚至国际的青少年都能受益。

  在座谈会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天阳认为,要发挥财经媒体和全媒体特色,以国际化视野来提升我国的全球经济话语权,用财经的话语方式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段淳林还提出,把企业和它们的品牌、产品纳入城市国际传播的主体中。“产品出海、品牌出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城市形象的出海。企业不仅在输出产品,也是在输出中国的形象。因此提升企业传播能力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这是广州“十四五”规划主题展现场。该展览由广州市政府主办、广州市发改委承办、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策展,设创新之城、实力之城、枢纽之城、机遇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等展厅,通过可听、可视、可玩、可互动的手段展示广州迈向2035年的目标: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就国际传播方法上,他提到参考去年“云南大象北迁”传播案例。“这个案例没有一句‘口号’,但通篇可见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中国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

  “广州在全国范围来说是重要的动漫产业基地。动漫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利用动漫的方式去做好外宣、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是非常有效的。”几年前,在“从水墨中来——中国动漫日本行”巡展活动中,“小林老师”林帝浣曾参与并见证中国动漫首次以“国家队”的形式走进日本展出,受到当地媒体的关注和民众欢迎。他认为,广东不少动漫IP都很有特色,但是在海外传播方面还要继续努力,需要尝试探索新的方法。

  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话语权之争,知己也须知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也担任了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他带领团队根据182家外媒数据完成了一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舆论研究。

  同时要着重建立国际传播话语权。“例如在营商环境的国际评估体系中,没有纳入很多大湾区营商环境的亮点,例如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物流体系、强大的治理能力等。我们是否建立自己一套评估体系?确立话语权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不仅是数据驱动,也需要用户驱动、内容驱动,而且必须内容为王。例如‘冰墩墩’可以成为国际传播‘元宇宙’中重要的设计元素。”她说。

  1922年,团一大原定在上海召开,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人谭平山在致团中央的信中建议“大会地点,如能改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自由。”在周强眼中,开放的千年商都是广州城市底色。在岭南文化中,广府文化特别“生猛”,这是在港口城市地理格局中,与西方海洋文化交流交汇形成的。

  她还透露,接下来,华南理工大学将重点打造国际传播理论工程、国际传播示范工程、国际传播人脉工程、国际传播人才工程等“四大工程”。“我们希望未来能成立国际传播的高端智库,把广州模式和话语体系清晰地表现、建档和构建出来。”

  人们常常把国际传播纳入“文科”范畴,但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段淳林看来,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内容编辑思维”上增加“工程师思维”,以数据驱动为基础建立一套精准的国际传播系统,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计算国际传播能力”。

  此外,他还建议,要着力传播好人文湾区的重要主题。“广州如何引领人文湾区的建设,从而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实力,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此刻,我们正处于做好国际传播的一个最好的时期。”周强建议,增强“岭南文化自信”,塑造“三觉”广州。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国际传播如何实现实力和魅力的“双提升”?与会者建言,广州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湾区文化认同优势,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有责任、有使命、有资源、有作为,关键是打通共同点、搭建连心桥、丰富工具箱、提升硬实力。

  “我们做了一些关于跟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东城市的央媒传播力排行,在这方面,广州毫无疑问一直都是绝对的第一名。”吕绍刚认为,这跟广州的传播优势是非常有关联的。

  同时,要统筹好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关系。在传播好广州的国际化形象、传播好大湾区形象过程中,需要把地方媒体的新闻接近性和中央媒体的政治优势、平台优势、传播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在国际传播中,城市经济发展传播是独特的话题,它常常过于宏大又难以展示。通过打造这个全国首个主要城市‘十四五’规划展,我们做了小小的探索。”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旭分享道。

  当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粤港澳大湾区逐渐吸引全球目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湾区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财经新闻是海外精英人士和海外投资机构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个窗口。”任天阳介绍了一批成功经验,如打造海外宣传矩阵,积极抢占国际舆论话语权。同时,加大海外采编力量布局,派驻外记者,推出视频栏目等。“我们还借船出海在中国香港落地,与中国香港的媒体和金融机构推出粤语节目。”第四条经验是打造高端论坛,搭建大湾区企业和国际资本对话的平台。

  他介绍,在四百多场发布会里,基本形成了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政策、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这四大板块,在议程设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广州新闻发布会也走入了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传播渠道也有所创新,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如何向世界展现一个立体有温度的大湾区?侯迎忠谈到了纪录片以其较强的的真实性,正成为中国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一抹亮色。“这些纪录片很好地反映了民生元素,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广州有国际纪录片节这个很好的平台,纪录片出海是一个提升湾区、广州立体形象的手段。”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

  在丰富传播媒介和渠道方面,广交会建立了包括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新闻稿发布合作机构在内的“8+5+1”全球新媒体集群,并通过商务部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驻外经商处网站传递资讯。“我们也更多地利用‘外媒外嘴’壮大传播声势,讲好中国故事、广交会故事。”郭伟华说。

  例如在去年举办首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打造共商国际贸易重大前沿问题的高端对话平台。郭伟华透露,第二届论坛将在今年秋季广交会期间举办,主题和范畴同步升级,聚焦汇聚大湾区资源。此外,2013年设立的广交会出口产品设计奖将于今年升级为设计创新奖,目标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设计奖项。

  4月2日,大湾区国际传播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多位重量级嘉宾从“创作者” “管理者”“研究者” “传播者”不同角度分享他们的实践和思考,就大湾区视野下的广州国际传播能力和岭南文化影响力提升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

  沉淀千年商业文化的广州,正用一张张新名片释放老城市新活力。66年从未中断的广交会,为广州、为大湾区打响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符号。去年,第130届广交会成为全球率先恢复的最大规模线下展会,给世界交出一张“如何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答卷。

  从广州城市形象标志,到广州亚洲美食节标志和吉祥物、广州公安标志,再到今年爆火到“一墩难求”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座谈会上,被网友称为“冰墩墩之父”的曹雪讲述了他眼中以设计为媒的中国故事。

  “近年来出版界最流行最赚钱的项目是什么?是动漫卡牌。”林帝浣打趣道,近年来收集动漫卡牌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广泛追捧,有国内的卡牌生产商曾坦言,目前购买的卡牌形象版权多半来自日本,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国漫崛起。

  国际传播的目标是什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湾区广东总站、大湾区总站编委彭小毛用“一出两进”概括。“产品出去,意味着外国人对中国制造有信心。外资进来,是对营商环境、商事制度和经济体系的更高一级的认同。人才进来,则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认可和信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侯迎忠

  为什么冰墩墩会火?“这就是传播的力量,这就是视觉艺术的力量。”曹雪总结冰墩墩成功的三要素,分别是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一是熊猫已经成为中国象征性的文化元素;二是艺术性表现在有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例如冰墩墩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晶晶”表现的熊猫则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当它同时拥有前两者后,商业性也是水到渠成的,也就是“好卖才是硬道理。”

  座谈会上,吕绍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协同机制。他说,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具有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占据大湾区国际形象传播的制高点,也有作为一个领头羊的使命和责任,要主动推动大湾区城市的内部协同。

  习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我们做好国际传播的根本遵循,是中国形象的一种新表述、新概念、新范畴。”新华社广东分社副总编辑周强分享道,“我最大的理解是中国形象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同时,发挥新闻传播、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传播工程建设,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尽可能放大国际传播效果。

  “疫情对广交会的线下举办和中外企业的经贸合作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所以我们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合力加强境内外传播,不断扩大广交会品牌影响力,保持对全球企业的吸引力。”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郭伟华分享道。

  目前,曹雪透露还正在陆续进行其他大型活动的视觉形象设计工作。“虽然我们只能向冰墩墩说再见,但是我们不怕,只要我们创造性的思维还在,我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如何呈现这种文化特质?周强提议,通过味觉、听觉、视觉,展示广州的美食、音乐、建筑等不同文化精粹,从而呈现立体的广州和立体的岭南文化。

  大湾区的内容很丰富,哪些是传播重点?彭小毛提出遵循“最大公约法则”,在“湾区所愿”和“受众所需”之间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先明确传播对象,针对外国人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来设置话题。

  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舆论中存在“经济形象突出”“偏重中心区域形象构建”“精英阶层话语叙事”“正面形象稳定”4个特点。

  如何把12万字的广州“十四五”规划蓝图铺陈在人们眼前?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一节“高铁车厢”模拟穿行在广州南站等一个个枢纽间,展示广州建设成为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枢纽之城雄心。

  罗昕认为,做好国际传播应该要建立全主体、全流程、全渠道、全效果的“四全体系”,广泛发动公众传播。对此,他建议创办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新闻发布(国际传播)大赛,创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论坛暨榜样青年评选,扶持培育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意见领袖计划,邀请西方主流媒体、华文媒体、国外名流、在穗普通外国人士讲好中国故事等等。

  陈旭建言,要把读懂广州作为读懂中国的一个切口,除了“十四五”规划,还可以讲好广州营商环境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社会治理创新经验等广州故事,从而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需要载体,他建议谋划建设综合性的粤港大湾区国际传播中心,同时加强对驻外传播平台的建设。

  “广州有其独到的人文、历史、经济、国际区域的独特优势,在以文化自信讲好湾区故事过程中,广州应该有所作为。”陶韶菁建议,在内容生产、平台分发、受众分层、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环节上,要以传播新技术为支撑,把握其高度技术驱动性,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等等特征,打造国际传播“广州模式”。

  他建议,深挖历史文化根源、创新形式展现湾区人文风貌,强化区域联动、以中心城市带动湾区形象拓展,深化公共传播意识、多元化主体参与共塑湾区形象,精准投放议题、满足国际受众需求。

  “视觉设计是无声的传播工作,是最具国际化的语言,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传播手段。”从扎根本土得到赞许,再到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产生反响,曹雪认为设计首先要从身边开始,服务于这座城市,服务于周边。做好传播的前提是注重内容的打造,与此同时传播本身也要形成IP,因为传播本身也是一个产品。